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所谓的文化,即一种组织中的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或者价值观,行为准则。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用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话总结了这一点:“对于文化来说,战略是早餐,技术是午餐,产品是晚餐。文化会吃掉后面的其他东西。”
没有统一的思想和行动,一个企业实际上是无法取得发展的,无法形成合力,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就会使得力量发散,而我们的产业同样如此,缺乏一种优秀的文化土壤,那么就无法培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的秩序和整体的进步。
近年来,制造业产业中种种乱象:骗补贴,重视硬件而不重视软件,缺乏对人才的培养有效机制等等,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我们必须去除不良的文化风气
1.差不多文化
胡适先生在他那个年代就曾经写过《差不多先生》一文,这篇文章描述在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差不多“文化,而对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而言,我们走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那么这种差不多思想就是不能有的,记得给我针灸的医生说何以我们的医学研究不如欧美,而事实上,我们的人口和医院负荷让我们有足够的病例去比国外有条件进行研究,但由于应付差事的”凑数据“,差不多就行了的实验过程,使得我们的研究缺乏说服力,也就无法与严谨的西方研究者相比。
差不多文化是较为普遍而又难以根治的,在推进智能制造时,如果我们还是这种差不多文化,那么,显然无法推进顺利,在精益环节,我们就无法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生产流程中影响成本,能耗,时间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建模分析,那么就无法知道如何采集数据……当基础的“精准”思想没有的时候后面所有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2.官僚文化
官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唯上而论”或者好听的“顺从权柄”,而枉顾事实和正确的逻辑,官僚文化还表现在僵硬的流程和变通的关系,这种风格在国有企业较为明显,不从客户出发,而从领导意志出发。这种无法按照正确逻辑行事的作风一定会使得企业无法正确的判断方向和准确的行动,而内部的各种力量不在一个方向也使得团队整体缺乏力量的凝聚,就像踢球的时候后卫和门将互相指望就可能被对方前锋抓住机会。
3.山寨文化
如果我们不重视知识产权,我们就无法发展自己的产业,过去,我们总是以低价竞争,但这种日子看来以后很难了,因为国家在这方面越发的严格,通过抄袭省略研发验证的过程,在数字时代,这将变得更难,数字时代其实使得Know-How将更多以软件形式封装,工艺变得更为复杂,已经到了难以像过去那样轻易拷贝的阶段,不仅机械,控制,工艺,材料均以软件的形式封装,包括流程,服务等全部通过更为数字的形式来实现,以前那种几何测绘就可以抄袭一台机器和产线的年代也将过去,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以及愈发重视,法律法规的健全,想通过山寨的想法去获得成功变得更难。
我们需要技术进步,更需要文化进步
事实上,无论推进智能制造还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热门的概念以及对应的技术并非是问题的关键,而如果我们没有文化的改变,没有形成统一合力的行动规则,我们就会在无序中消耗自身的资金,力量,时间,而无法获得高效的发展。
1.创新文化
重视创新,重视制造中的工艺改善与优化,用工匠精神去雕琢产品,雕琢工艺,雕琢管理运营,才能在不断的雕琢过程中寻找到新的方法,工具,技术,这个时候你才发现你需要数字化设计,需要智能制造,而不是为了获取补贴,也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走在前面的面子工程,只有这样的雕琢,才是智能制造的真正原动力,只有这样的需求产生的技术创新才真正有意义。
2.工程师文化
重视工程师,重视人才的培养,不要“叶公好龙”式的重视人才,把重视人才放在口头上,而要真正的建立有效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产学合作,让大学能够更接近产业,让人才真正的高效培养,才能发挥我们的高品质人才优势,鼓励创新,鼓励批判性思维,注重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严谨而务实。
文化有很多体现形式,而要真正的推进智能制造就必须有追求真实,说实话,说真话的环境与氛围,避免假大空的风气。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可轻视的巨大力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石。端子制造业也不例外,当积极的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业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使制造业稳健发展。